热界面材料:热导率越高,热阻就越低吗?
热界面材料用于填补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微孔隙以及表面凹凸不平产生的空洞,创建一个高效的热传导路径,从而显著减少接触面之间的热阻。热导率及热阻都是热界面材料中常常提及的物理量,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两个概念及其在应用中的影响。
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它描述的是热量在材料内部传播的效率,
指的是单位时间单位温度梯度下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热导率越高,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越强;热导率越低,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越差,从而可能引起温升过高。目前,除液态金属之外的大多数TIM均是由聚合物基体内添加导热粒子构成,基体材料导热性能较差,主要为复合材料提供填充界面间隙所需的流动性、弹性、黏性等,而填料的导热性能和界面性质决定TIM的导热性能。
基体材料是热界面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导热性也会对热界面材料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在同等填充量下,基体热导率的微量提升就可以显著改善热界面材料整体热导率。导热粒子是热量的主要传载体,大致分为三类:碳质填料、金属填料和陶瓷类填料。一般而言,填料的本征热导率越高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就越好。除填料本征热导率外,填料含量、形状、粒度、取向以及填料间的复配都会对材料的导热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界面热阻也是影响热界面材料热导率的重要因素。对于复合材料自身来说,界面热阻主要源于两部分,一个是填料-填料之间的接触热阻,另一个是填料-基体之间的热阻。填料的表面改性被认为是改善填料和基体之间界面相容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改性常用硅烷偶联剂,它同时含有硅官能团和碳官能团,具有有机和无机的共性,可以将表面极性差异很大的填料与有机基体界面有效偶联,提高界面的粘接强度。
二、热阻
热界面材料目的在于用于降低电子器件中固体界面的热阻,但热界面材料本身对热流就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因此在考虑热阻时,需要考虑上热界面材料自身体积热阻Rbulk以及热界面材料与界面的接触热阻Rc。
1、体积热阻
热阻是指特定厚度的材料对热流的阻碍程度的测量值,对于均匀材料本身,热阻与厚度成正比。对于非均匀材料,热阻通常会随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可能不是线性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导热系数并不能真实反应散热效率,能够真实反应散热效率的其实是热阻。以常见的热界面材料硅脂为例,材料热阻=硅脂厚度/导热系数,热阻反应的是整体的散热效率,导热系数只是反应硅脂本身的热导性能,厚度则是涂抹在CPU上硅脂的厚薄程度。简单的说,导热系数越高的硅脂或是可以涂的越越薄的硅脂,它的热阻就越低,导热效率也就越好。当然,使用TIM(热界面材料)的目的是用来减少接触面之间的热阻,在应用还需要把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考虑上。
2、接触热阻
当不同的表面相互接触时热量就会通过接触面传递,理想的接触表面要求一个面上的每个点在另一个面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接触点,实际工程中很难找到两个完美契合的表面,芯片表面或盖板表面看起来很光滑,但对盖板表面进行显微镜检查依然可以得出典型的粗糙度轮廓,因此在两个表面之间的接触界面上会产生热阻。此外,由于硅片与封装基板间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导致硅片或芯片在使用时翘曲,将进一步增加了界面热阻。
表面平整度、表面粗糙度、夹紧压力、材料厚度和压缩弹性模量都对接触热阻有重要影响,这些表面条件随将应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一个结构的总热阻也因其应用不同而不同。例如两接触面越光滑,则空隙就越小、接触面就越多,接触热阻就会降低。同样的,如果两个表面挤压得更紧实,则空隙就越小、接触面就越多,触热阻就会降低。
三、减少总热阻的方法
单一的TIM材料本身热导率高,并不能保证散热效果,如何实现更低的总热阻才是获得好的散热效果的关键。
减少总热阻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①增加热界面材料和块体传热和散热材料的热导率;②增加热界面材料与界面的润湿性或黏结性,以减小接触热阻;③增加器件如散热器等的表面平整度,以减少界面厚度来减小传热距离;④减少热管理封装中界面的数量。
声明:作者分享这些素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递与交流科技行业的相关信息,而并非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如果这些内容给您带来了任何不适或误解,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处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源:粉体圈
- 上一篇:氧化铝作为电池材料应如何使用?
- 下一篇:东超新材:高性价比导热填料解决方案